那一年我高考
还记得黑板上方的倒计时牌,堆叠成山的备考试卷,后门静静观望的班主任吗?那是留驻在我们记忆深处,有泪有笑的往事。高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交织着我们最初的懵懂、梦想和信念。如今高考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在争议与探索中寻求完善。高考的“是非”太喧闹,在这条路上走过的我们,何不回首从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静静回忆时钟停留的那个夏天,我们的高考故事。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这一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3年,教育部官方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2014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把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定位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袁贵仁指出,同年教育部将出台招考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开展改革试点;改进考试内容,完善国家考试题库等。
30多年过去了,从“报效国家”的激情,到“争抢铁饭碗”的功利,再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困惑———高考就像是一个万花筒,随着时间流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 》》【详细】
毕业时《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歌声传遍校园,大家都急切盼望投入到火热的社会建设中去。1977年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从田间地头、矿山、工厂、学校和军营涌进考场。这一年被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现年61岁的刘俊香,在1977年有幸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通过高考被河南农业大学录取的她,毕业后被分配至林业局工作直至退休。谈及高考,刘俊香感慨万千:“那年的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一辈子碌碌无为。”
高考的车轮继续前行,人们对高考的期望值陡增,“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鲤鱼跳龙门”、“铁饭碗”、“吃皇粮”和“拿文凭”,这些有着特定历史烙印的词眼逐渐浮现,高考竞争趋于白热化。1985年,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开始实施;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为“铁饭碗”而读书的年代结束。
“我们高考时高校还没开始扩招,很大程度上就是‘一考定一生’。”34岁的石响1998年参加高考,当时我国高考的录取率只有36%,而到2010年,录取率却攀升到了69%,翻了近一番。“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而落榜可能就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石响表示,在那个年代,社会方方面面都秉持着这种观点,所以大多数人的高三都写满了艰辛和压抑。
高考光环逐渐剥落,但知识永远重要。“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名言成为了当下大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彷徨与激情交织、困顿和觉醒并存。 1999年大学开始启动扩招步伐,数百万考生圆上了大学梦。此外,大学收费标准飙升,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高考和大学的光环逐渐褪去。“北大学生卖肉”、“清华毕业生修车”、“大学生与农民工同价”等话题屡屡爆出,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而新“读书无用论”苗头又现。
“我国自1999年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但随着扩招而来的是就业难,找工作成了毕业生头疼的事情,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刘坤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因为找工作难,不得不继续读研究生。》》【详细】
▲上世纪70年代一本书足矣 几乎不花钱:补课费0元(老师免费补课),交通费+住宿费0元(步行前往),营养餐:一碗绿豆汤,资料费一本练习题,4毛6分钱总计5毛不到。
▲上世纪80年代最大投资是买文具 文具不到10元钱,交通费+住宿费0元(骑自行车)总计10元。
▲上世纪90年代钱都花在买书上 复习资料300元,文具50元,交通费+住宿费0元(步行前往),营养餐父母做的鸡汤总计350元。
▲00年代家教宾馆酒店开始出现 薄弱科目补习费2000元,高考期间宾馆开房费用400元,高考保姆费2000元,营养补充1000元总计5400元。
▲10年代营养餐、交通医护服务 复习资料100本书至少1000元,一对一补课费3个月2万多,营养食补每月近3000元一学期将近15000元,就近租房每月700元+来往路费一学期差不多3000元总计4万左右。
随着信息传递的多元化,每年高考结束后,吐槽奇葩试题已然成为全民的狂欢。》》【详细】
分析北京高考英语试题,一位叫“李华”的高中生连续四年出现在英语高考试卷中。他就像张艺谋新片《归来》里的陆焉识一样不停“换身份”。李华给老外指路,李华去看望老师,李华送家人去旅游,今年的英语高考试卷上,红星中学男生李华再度出现,今年他的“事迹”是照顾生病的妈妈。
考生高中阶段学过“萃取”、“有机层”,但湖北高考化学题中出现的“反萃取”、“有机相”等名词属于大学教材内容,虽然与题干关联不是很大,但仍给考生审题带来干扰。湖北高考政治题首次出现计算题,涉及的是利润率计算。此外,还有一题要求考生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谈观点,赞成或反对都必须阐明理由。
最“哲学装逼范”题: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梯子不用时横着放”;最“考验眼力”作文题: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早”;最“莫名其妙煽情”题:2007年安徽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最“丧尽天良”作文题: 2012年陕西作文船主让孩子乘漏洞船出海......
@植物人史军:豆子不只变成豆腐这一个出路,还可以变化成豆豉、豆酱等诸多美味。“每做出一个改变,就放弃了其他可能的更重要的改变,变与不变需要谨慎选择,毕竟变成了豆腐的黄豆就没办法榨油了”。网友纷纷附和,表示“变成豆芽也不错”。
网友:真心没看出来一个卤水点豆腐有啥好说的。是想说人要懂得变通?还是说只要能丢弃原则肯定能成功?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其实是个屌丝土肥圆变身白富美成功逆袭的故事。》》【更多爆笑图解】
有一位“才子”写了个《江苏高考作文题命题之谜大揭秘》,命题者就是时下最火的《最炫民族风》的忠实粉丝。7年来,每一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主旨都对应了最炫民族风的一句歌词。》》【看歌词】
印着“逢考必过”的T恤,印着孔子头像的内裤,还有印着“考试上上签”的笔,这些东西看起来古怪,每当高考季却有很多商家在网上售卖,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高考神器”。
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最高级的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必须闯过六关:首先参加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获得“秀才”头衔;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闯过第四关,保住“秀才”的头衔;这样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乡试,连考三场中了“举人”,才过了第五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也要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进行,也要考三场,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才最终取得了“高考”的入场券。由此可知,古代的“高考独木桥”比现在要难得多。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据统计,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的科目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古代“高考”怎样防止作弊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滤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但是,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时有发生。
古代“高考”的名次“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高考”状元知多少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500多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3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更多】
又到一年高考季,有关高考的心情和记忆是否还藏在你的心底?本网以短信形式对《新华社快讯》用户进行调查:回忆你的高考那一天。精选了以下回复:
188****9795 高考那天,又回到了中考失败的考场。我告诉自己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158****0035 又是一年高考,仍想着2012年那个夏天,教室的电扇旋转着,课桌上摆放着各种辅导书卷子等!现在想想,好想回到那时候,那时与伙伴们一起拼搏一起欢笑的那一刻!想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134****5596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了高考,梦想自己能跳出“农门”,结果现在仍是一个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不担自己会失业的日子。可喜是自己的儿子参加高考居然金榜提名,现在有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因此我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祝全国今年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取得优异的成绩!
138****9983 又到高考季,回想N年前我高考报名时,手里握着母亲给的3O元报名费,心情却十分犹豫。因为母亲告诉我;“家里只有这点钱,而且米也完了。“这意味着;我交了报名费,全家就会饿肚子了。最终放弃高考,到街上买了几十斤米回家了。
187****7451 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对于高考那一天的感受,只希望一切都如往常那般波澜不惊。且行且珍惜。
158****6903 高考神马的都太坑爹,面对高考,真是要我命的节奏。
欢乐派——这类学生生活的国家只把高考成绩当做参考,更有甚者,不用高考一样上大学。对于这些从不把高考放在眼里的欢乐派,苦逼党们只有羡慕嫉妒膜拜的份了…
美国其实并不施行统一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但是对中学生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中国的“高考”有相似的地方。
SAT考试每年要举行7次,考试内容有数学和语文各三个部分,时间为三个小时。虽然听上去也是“高考”的一种,但其实SAT考试的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试题类似于智力题,考试题目也是千奇百怪。比如:“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由于考试内容天马行空,因此在美国一些初中生也常常进入SAT考场,用这些智力题“小试牛刀”。
澳大利亚是以学生高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这种录取制度不以一考定终身。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打消临时抱佛脚和碰运气的侥幸心理。这样就避免了偶然性,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在澳大利亚,很多学生并不看重上大学。因为上不上大学生活水平相差不大。两个中学同班同学,一个上了大学,一个早早地工作了,到上大学的参加工作时,那没上大学的工资不比他少多少。读了本科的,研究生的,工资起点是要高些,提薪幅度也大些,但工资越高,所得税越高,去掉所得税,比那没有上大学的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还有那些专业不好,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呢。而且,念了大学的也好,没念大学的也好,只要失业,就可以坐享失业救济,按目前的标准,一个月的救济金大约相当于三四千元人民币,还有其他各种照顾,生活过得去,他费心劳神、拼死拼活考什么大学呢?
苦逼党——对于这些人来说,人生中最丑的阶段就是高考,不顾形象、不顾桃花、不顾时间、完全屌丝,高考你拿什么回报我……我们是苦逼高考生,我们为高考拼命……
韩国高考在每年的11月7日行,一天内考完,共4门,上午下午各两门。从早上8点报到,8点40分开始考试。因为考试时间比较早,所以那一天为了避免交通堵塞,政府机构和企业都把上班时间推迟两个小时,一律为高考让道。有专门的车接送考生,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很多交警,骑着摩托搭载那些担心高考迟到的学生。
考试科目为4门,数理、语言、外语、社会探究或科学探究。语言90分钟、数理100分钟、社会或科学各120分钟、外语70分钟,外语专业加第二外语40分钟考试。韩国的社会竞争是很激烈的,所以学生们都拼命学习来应付考试。韩国教育部于2002年初实施新的高考制度。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对考试成绩不再计算总分,而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等级分为9等,每年的等级比例根据每年的考生人数确定。各大学将根据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收学生。
在儒家传统盛行的东亚国家,“高考”的概念虽然有差别,但“唯有读书高”的文化都是一样的。日本是个“唯学历是上”的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升职机会、受尊重程度,都是由学历以及所读大学知名度决定的。日本的名牌大学相当难考,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能考上东京大学的学生,根本不屑于到英美著名大学留学。如果一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无疑是鲤鱼跳龙门,家长高兴,在社会上也让人刮目相看。
日本的考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第二类是往届落榜生,在日本被称为“浪人”,一次高考失利称“一浪”,二次失利称“二浪”,三次以上统称“多浪”;第三类是已经升入大学,但由于所在的大学不理想,想再考一个好大学的学生,这类学生被称为“假面浪人”。这些人为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想方设法进行补习。日本最有名的代代木教室、河合塾、骏台预备校等,就以擅长收集各种私立、公立大学的考试资料和信息而著名。这些补习班收费很贵,如单科补习就要15万日元,如进入一所好的学校进行全面实习,约需100万日元,其中学费60日万,杂费40日万,这相当于普通大学一年的学费。
又逢高考,又到了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时候。在娱乐圈,明星大腕都曾是千万普通学子中的一员,他们当年自然也发生了许多趣事、糗事,车祸,丢准考证,闹笑话,也有的人成为了高考状元。》》【更多明星高考趣事】
水木年华——一个状元,一个榜眼出身于清华大学的水木年华曾是乐坛最红组合之一,高考时,缪杰是北大附中的理科第二名,卢庚戌则是辽宁营口的理科状元。
章子怡从11岁就在舞蹈学院附中住校。跳了6年舞,她发现自己在这行做不了最优秀的,决定转行。要高考了,以她的成绩,清华北大肯定上不了,听说只要长得漂亮,80%都能上北电。但那年是中戏先招生,她就去试了试。初试时,章子怡朗诵诗,念到一半后面全忘了,还是一位男老师帮她背完,她还说“谢谢老师帮我背完了”。
- 上一篇:“冰坨子”里找鱼窝长江源的鱼原来躲在这里过冬
- 下一篇:我和我的“”